English

读碑

2000-05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郝一匡 我有话说

自母亲亡故后,每到清明节都要去公墓上坟。尔来不觉快十五年了。在墓碑与年俱增的墓间徘徊,总会有意无意地读到周围墓碑上镌刻的文字,或曰碑文,并由此生发出些许感慨。

现在的碑文已无旧时的规模——没有了冗长的谀辞,大多只是简略的三几行文字,碑的正中竖写逝者的姓名,右侧上端是生卒年月,左侧下端是立碑人姓名。尽管有的简单到只有名姓,但那其中却可以读出一个个极为丰富的人生内容,而且正因为其简单,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反而更大。几行铭文背后有几多沧桑,让人浮想联翩。每一块墓碑上的文字都引诱着你去想象其中蕴涵的人生故事。

读碑文最浅近的联想是逝者享年的长短。有中寿者长寿者。也不乏夭折者。这一现象引得千百年来的人们发出同一感慨:黄泉路上无老少。适足证明我也不能免俗。

还有一种情况也引人注意,那就是夫妻二人同一墓的碑文。这种碑文有两种。一种为两人全已殁者。读这种碑文时,心中计算着他们各自的年寿和先后辞世相距的年数。最长的居然有相差三四十年的。其中夫亡在先的居多。想来,当今的新人类、新新人类们对此种独守亡灵而不另婚嫁的现象至少是不能理解罢。

另一种是为未亡人在亡者的名字旁留下空位,有的还刻上生者的名字,但不用漆笔填色,等将来补上以成全碑。这种碑文虽然不多,读到的却是立碑人对死的态度及看法已经很唯物,反映出当今人们已经不那么忌讳死了。

忽然,发现一则十分奇特的碑文,上面赫然镌刻着三个人名。开始以为是妾与夫妻同列。仔细一读,才知道是一个夭折的少儿的墓碑。在他名字左侧并列的名字原来是他尚健在的父母的。读到这里,几乎为之泣下。这种形式是在诉说着这个少年的父母的丧子之痛何等地悲切,表明他们自己死后要与爱儿同在的决心。碑上虽然仅仅平列着三个人名,却包含了无比深厚的父母之爱。一个简单的形式胜却千言万语的表达。这是当今“丁克”之辈既无法理解、也不可能享受到的天伦、人伦之情。其实,人生中缺少了哪一“伦”都是一种损失。丁克族们或许不以为然吧。

徜徉墓间,最容易生出宇宙人生的大感慨。套一句范仲淹的话——“前人之述备矣”。魏晋以降的古圣贤们已经谈完了这个大话题,我辈后人已无复赘言的余地。《红楼梦》的“好了歌”中所说“古来将相知多少,荒冢一堆草没了”,不过是重复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早已深入探讨过的旧问题。记得鲁迅说过大意如是的话:我们总不能会死就不工作了。所谓“死者长已矣,生者多加餐”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
抬头望见远处有残碑寥落,向前推算年代并不久远,那更前的碑而今安在哉?时间永在流逝,人类一代代延续,一代代立碑,一代代被遗忘,直到永远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